聖誕老人:教你怎麼跟小姑娘套近乎(前提:不談外表!)
原文地址:http://www.dailylife.com.au/…/the-best-icebreakers-for-girl…
作者:Kasey Edwards (澳大利亞作家)
譯者:典典
親愛的聖誕老公公:
我想要的聖誕禮物就是,希望大家別再 “物化”我的女兒了。
可是,我上周帶著我四歲的小女兒阿紫(Violet)去找你玩,結果發現好像就連你都不能滿足我這個小小期望。
你可能還記得,我們走進你的小房子想照一張全家福,然後你就開始對阿紫身上的每一件衣服評頭論足——連她的襪子也不放過。
接著你告訴她,她是這個商場裡最漂亮、最會打扮的小姑娘。
到這總該說夠了吧?還沒完了!你又接著建議她長大以後去當個模特兒。
其實我也不想苛責一個勤懇工作的老同志。我明白你只是想跟我家學齡前兒童套套近乎,用你所知道的最好的方式。
不過我也知道,你不是沒有能力做得更好。比如吧,當我的朋友帶著她四歲的兒子,在同一個商場裡碰到你的時候,你就沒有用這種方式跟小男孩搭話。你沒關注他的外表,而是聊起了你的馴鹿。
馴鹿!阿紫對你家小鹿魯道夫的熱情,可不亞於任何一個男孩子。實際上,她對你的全套裝備都超感興趣。
要想跟阿紫做朋友,你完全可以同樣聊聊會飛的動物;甚至聊不會飛的都行,聊聊那些地上跑的無聊的老鹿,阿紫也會興奮得要命的。
可惜你沒有。你對阿紫的興趣只限於:
一,她是個漂亮姑娘;
二,她跟商場裡別的女孩/女人比有多漂亮;
三,她會不會想做一份主要靠外表吃飯的工作。
我也太過度反應了吧,不是嗎!……不,我才不這麼想呢。
我沒打算把女權主義要算的帳都算在你頭上,如果你的表現只是個孤立事件,那我可能是過度反應了。不過事實是,這種對女孩子的美貌、外表的關注根本就無處不在。就像絕大多數女孩子一樣,我家姑娘整天聽到的都是“多漂亮的小裙子,你自己挑的嗎”、“你的頭髪好靚呀”、“你的眼睫毛太迷人了”、“我喜歡你鞋子上的蝴蝶結”或者“你真是太可愛了”……無論何時何地,人們一開口跟她搭話,總是說這些。
如果家人,朋友,售貨員,陌生人,乃至聖誕老人,都只關心女孩子們的外表,而不是她們的想法、她們做的事,那我們憑什麼期待,姑娘們會認為自己應該給世界帶來除了“漂亮”之外更多的東西?
更進一步說,這也在加深性別間的鴻溝。我們把女孩子培養成“客體”,總靠外表來評判她們的價值,而男孩子才是“主體”,要靠他們的行動和思考來獲得價值。
我不是說對女孩子的外表就一句也不能提了。小蘿莉們的確是萌萌的,讓人一看就想誇她們“(長得)好可愛啊”,這也是人之常情。
可是小正太其實也很萌嘛,為啥我們跟他們講話時,不會先說——而且只說他們長得怎麼樣?為啥我們跟小正太套近乎的時候就會多用用腦子,但是一碰到小蘿莉,我們就只停留在對她們的外表評頭論足一番?
這當然不全是你的錯,聖誕老公公。對女孩子外表的排他式關注,在我們的文化中扎根太深,以至於我們都不知道還能跟小姑娘說點啥了。即使我們的初衷是好的,也沒多少可供參考的框架,教我們如何在外表以外的層面去跟她們搭訕。
所以我會幫你一把的。以下列出了一些建議,下次有小姑娘來找你玩時,不妨試試這麼開場:
——你今天都去哪兒啦?你接下來打算去哪兒?
——你多大了?
——你長大了想做什麼?
——你最喜歡什麼書/什麼玩具/什麼體育運動/什麼小動物/什麼好吃的/什麼歌……?
——你知道哪些聖誕頌歌呀?
——看看周圍,從附近的東西談起,比如一叢花,一輛卡車,牆上的一幅畫,聖誕裝飾,哪怕就聊聊天氣。
——或者更簡單的,就想想如果她是個男孩你會怎麼說吧。
同時呢,聖誕老公公,這次在留給你的牛奶和曲奇餅旁邊,我還會留意下一本娜奧米.沃爾夫(Naomi Wolf)的《美貌迷思》。
聖誕快樂!
*譯者注:娜奧米.沃爾夫(Naomi Wolf),美國著名作家,政治顧問,社會活動家。她1991年的暢銷書《美貌迷思/美貌的神話:“美麗”的形像如何被用來傷害女性(The Beauty Myth:How Images of Beauty Are Used Against Women)》使她被視為第三波女權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。2007年她的作品《美國的終結:給年輕愛國者的警告信(The End of America: Letter of Warning to a Young Patriot)》也登上了暢銷榜。但她2012年的作品《陰道新傳(Vagina: A New Biography)》則引起不少爭議。
編譯分享Soidid的這篇讀書筆記中,對《美貌迷思》的一些摘錄:(http://soidid.pixnet.net/…/45388709-%E7%BE%8E%E8%B2%8C%E7%A…)
關於美貌的迷思是這樣一個故事:“美貌”是客觀的、放之四海皆准的。女人必須擁有美貌,而男人必須追求美貌的女人……這些當然全都錯了。“美貌”就像金本位貨幣體系一樣,是一套變動的估值系統,並不客觀存在,而是由政治決定。
……例如以下典型的迷思:
1.愛美是女人的天性?(審美觀變化的速度比演化的速度快多了;絕大多哺乳類動物雌性之間根本不會互相競爭美貌,反而是雄性競爭)
2.男性天生適合一夫多妻,女性必須通過“美貌”吸引男性的選擇?(大部分高等靈長類中,發起性欲的是雌性,“每個未懷孕的女性都輪流成為族群中最令人想望的對像”)
3.老富翁配年輕貌美的女人是亙古不變的傳統習俗?(地中海女神信仰之下,往往是年長的女性配上一位招之則來、呼之則去的年輕貌美的男性。)
4.男性是視覺的動物,女性自然是男性觀看的客體?(尼日利亞部落中,掌管經濟大權的是女性,男性則為美貌競爭,花數小時打扮自己並參加由女性評審的選美大賽。)
社會中,年輕貌美的模特兒形像幾乎等於“女性典範”,青少女很少有機會看到其他的可能性。
盡管現在的女性有了前輩們從來不曾有過的更多財富、權力、視野、法律的認可,但是在關於美貌的迷思之下,我們為自己的外表、身體感到的壓力,卻可能比“解放前”的祖母們還要糟糕。最近有研究持續顯示,西方世界即使是事業成功、有權力有魅力的女性,大部分人在表面的自由之下仍居於囚籠:在“美貌”的概念下暗流湧動:自我厭惡,物質迷戀,恐懼變老,害怕失控……
怎樣行動才會成為受歡迎的女性?關於美貌的迷思,影響的不只是外表,更是女性的行為。
迷思的一部分,也使女性之間的競爭,使得女人與女人彼此分離、敵對……最要命的是,將女性的自我認同/價值建構在美貌(外表)上,女性的自尊就經常會受外在評價的傷害。
【酷拉時報】投稿/聯絡:QueerLala2013@gmail.com